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7日—18日,为探讨新型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共谋能源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的健康生态圈,中国电建新型储能研究中心、储能与电力市场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电力行业新型储能发展大会”。
今年,中国电建新型储能研究中心成功揭牌。中国电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徐鹏程在致辞中指出,标志着中国电建储能中心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运行阶段,后续将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科创合力,一是强化创新驱动,二是加强产业链协同,三是注重市场需求,共同推动我国新型储能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新型储能产业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建议,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携手应对技术挑战,致力于提升储能技术的效能与可靠性,并力求降低成本,以此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抽水蓄能互补,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建首席科学家张宗亮表示,展望未来,新型储能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探讨新型储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支撑好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作出贡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维荣指出。
“永川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向好。”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表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并网运行、西南地区首个新能源重卡一体化运营项目在永川投用,将为永川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电建新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电建新型储能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副会长李岳军致欢迎辞。他期待电建新能源集团同各方携手努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行稳致远,为践行“双碳”目标、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汇聚起强大合力。
主论坛环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的主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分别作主旨报告。
欧阳晓平以《超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关键技术与重力储能》为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高性能锂合金金属负极探索、低膨胀高首效硅负极材料、石墨烯涂覆隔膜改性方面的探索以及研究成果。杨春和以《深地储能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破解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形成深地储能试验和监测系列成套装备;开展深部地下空间资源普查与储能库选址工作,明确优先建库区域;开展深地储能顶层设计,设立国家深地储能规划管理部门;结合国家能源规划,制定并发布“国家深地储能规划”;设置深地储能学科,加强深地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在光伏們创始人王超、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战略规划部主任吴秀山主持下,来自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电联、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科华数能等储能企业以及其他中国电建系统内单位在内的16位专家进行了专题分享。
专家们详细分享了储能对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熔盐储能等的技术特点、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解析了储能项目的开发探索经验,新型储能电站运行情况;并结合水风光储一体化、光储一体化、海外光储、构网型储能等应用场景,分析了储能的发展应用趋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储能应用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丰富,我国储能将继续高速增长。
在大会圆桌对话环节,结合新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这一话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电建、中电联风电分会、中车株洲所的专家热烈讨论了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容量租赁、多元化储能应用、火电灵活性及抽水蓄能对储能的影响、储能项目开发建设经验等话题。
大会同期,还举行了重庆市永川区“新能源+”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寒峰,电建新能源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春勇代表双方签约。永川区作为重庆市重要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能源转型和新型储能应用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双方签约将为永川区“新能源+”项目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10月17日下午,大会组织与会代表走进由电建新能源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重庆科学谷储能电站实地参观考察。该电站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含谷镇,是重庆市政府2023年规划落地的首批独立储能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并网投运的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为重庆市电力保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和用户侧储能等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电池,从压缩空气储能到抽水蓄能,各类储能技术百花齐放,为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新型储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国的能源格局。
夜发清溪向三峡,共话储能聚渝州。如今,重庆也正以自古以来通江达海钟灵毓秀的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新型储能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璀璨舞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为实现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注桩集公众号
获取更多最新信息
桩集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