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工商业储能遇冷背后: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困境

时间:2024-09-05 15:29:00 作者:桩集能源 点击:546

2024090355849681.jpg


 近年来,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发展迅速,一度被视为最具潜力的蓝海市场。然而,近期工商业储能项目却遭遇“寒流”,增速放缓,部分项目甚至陷入停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工商业储能市场遇冷?

  政策之困:补贴退坡,制约市场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工商业储能领域,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补贴政策方面,工商业储能项目难以享受到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同等的补贴待遇。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补贴的逐步退坡,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延长,导致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此外,储能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涉及工商业储能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等方面仍有待明确。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在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时顾虑重重。

  市场之困:盈利模式单一,需求释放不足

  目前,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主要以峰谷电价差套利为主要盈利模式。然而,随着各地峰谷电价差的缩小,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盈利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投资回报要求。此外,工商业储能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电费收取、电力交易、增值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市场需求释放不足。

  与此同时,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工商业储能市场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之困:物美价廉仍需时日

  安全性是制约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储能项目事故频发,尤其是电池系统安全问题,让企业对工商业储能项目产生担忧。此外,储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有待提高。

  在技术层面,虽然我国储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国产化程度较低,导致项目成本较高。尽管近年来储能成本呈下降趋势,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进一步降低成本。

  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市场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工商业储能才能走出困境,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关注桩集公众号
获取更多最新信息

桩集小程序